在无锡市的一家护理院,一位名叫“藕爷”的护理机器人正忙于为老人们服务。它不仅引导他们到达活动室和站,还成为老人日常陪伴的一部分。北京的张玉芳老人甚至表示,这个小巧、多面的小家伙让她即使在家也倍感安心。2023年,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加深,养老机器人已逐渐从试点走入实际应用阶段,并且我国也率先发布了养老机器人相关国际标准。这一切,彰显了科技在提升养老品质和生活幸福感方面的重要作用。
这里提到的养老机器人,正是科技赋能逐渐渗透至养老领域的一个缩影。根据统计,2019年至2023年,中国的智慧养老市场规模从3.5万亿增长至6万亿元,而这一数据预计到2024年将升至8.6万亿元。这一现象背后,是年轻一代子女在赡养老人时普遍感受到的“力不足”,以及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对养老服务的创新与升级需求。
今年的全国期间,“科技赋能应对人口老龄化”成为了热点话题,政府将“加快发展智慧养老,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,大力发展银发经济”列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以回应民众的期待。这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都体现了国家对养老事业的重视与发展方向。
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,中国作为全球老年人人口最多的国家,必须借助科技手段减少人工依赖。现今,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可以实时监控老人的身体状况,早期预警。比如,当老人跌倒时,这些设备能迅速发出警报并联系亲属;智能穿戴设备则可以实时监测生命体征并安排在线诊疗,免除住院排队的烦恼;助浴机的出现让无法自理的老人也能安心洗澡,提升了生理和心理的舒适度。
在养老领域的诸多新技术中,被首次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的“具身智能”更是开辟出了多种可能性。结合科技与人性关怀,我们点亮了老年人应有的品质生活,努力实现“老有所养”的理想。以养老机器人为例,预计到2024年,其市场规模将达79亿元,而在未来五年内,将以15%的年复合增长率迅速增长,预计到2029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59亿元,带动相关领域的发展,为行业增长注入新的活力。
对传统家电制造业来说,适老化改造等消费项目也孕育了新的商机。比如,在上海,购买适老化产品的消费者可享受30%的以旧换新补贴,这一政策模式已在多地复制推广。这些适老化产品包括智能防干烧的燃气灶、带大字体和按键的洗衣机、智能马桶等,市场销售额相较往年大幅提升。
随之而来的,是养老科技对生活方式的全新诠释。当外骨骼设备帮助老人重新拥有活动能力、智能传感器守护独居老人安全时,科技的各种突破与创新已近在眼前。这不仅满足了老年人对更好生活品质的需求,也为构建“银发友好”的消费环境提供了可能。
不久的将来,养老新科技将进一步拓展市场的广度与深度,成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。随着养老机器人和适老化产品的普及与完善,老人们有望享受更美好的晚年生活,让“老有所养”真正成为社会共识和现实。我们要相信,科技赋能的“养老蓝海”将为每位老年人开启崭新的生活篇章,也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动力。三、科技赋能探索“老有所养”的消费新蓝海,带来无数惊喜与期待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